世界比想象中更开阔

date
Dec 15, 2024
slug
打工五个月的阶段性思考
status
Published
tags
个人成长
心理
阅读
summary
打工五个月的阶段性思考
type
Post

我们真的没有选择吗?

💡
我不再感到真正的悲观,因为那些“无路可走”都是假的。
经济下行的周期里,悲观的情绪在无孔不入地蔓延。今年发生了一些环境和身份的转变,从学校走进了公司,从地学科研行业到互联网行业,不变的是周围所有人似乎都陷入了一种“无路可走”的怪圈。还在学校的朋友对“文章”已经卷到了一种新高度,既要数量又要“质量”,每个人都活在文章的恐惧之中。在公司的朋友,不少因为当年的过度乐观,背上了房贷和孩子两大负债,在公司加班加点卷生卷死地苟着,同时战战兢兢地等待着随时可能到来的裁员。
 
我们真就没有选择了么?
 
《活出生命的意义》讲述了犹太人在集中营里经受非人的待遇,作者表达过——人永远有选择,哪怕在最最困难的时候,也有选择如何看待一件事的权利。但恐怕最重要的问题就出在这里,我们看似有选择如何看待一件事的权利,但我们所有的想法又都是基因、成长环境与时代的产物,它们左右着我们的价值观与思考方式,让看待事物的方式受到限制,原本的可能性收缩为眼前的几条。人类从来就没有真正的自由意志,也就谈不上真正的有选择。我们很容易就受到悲观情绪的影响陷入滑坡谬误,又受到单一价值观的影响陷入自我贬低,再受到不切实际的社会标准的影响陷入自我剥削。即便我们生活在宽敞又安全的大陆上,一种无形的思想力量也左右着我们,让我们感到恐惧。
 
一个更极端的例子,是一些恐怖分子的犯案动机,往往出于一种自认为的“无路可走”。Youtube上有一系列视频是柴静对话圣战分子,他们因为极度偏颇的信仰走向极端——认为如果与异教徒同归于尽,自己就更有可能去往天堂。在看这些采访记录之前,我一直以为这些人大概是天生的反社会人格,或者受到了相当极端的教育。但结果却惊人地相反——他们都是再普通不过的普通人,因为再普通不过的理由觉得自己走上了绝路,如果不自我毁灭或毁灭别人,就会更加完蛋。一个出身于穆斯林家庭的,受过良好大学教育的圣战分子说,他是一个同性恋,一直喜欢男孩子,但从小的穆斯林教育又让他潜移默化中深深觉得,这么做是违背上帝的。他控制不住自己与不同男孩子交往,同时也控制不住因为潜在的信念不断地自我否定、自我怀疑、自我厌恶。就这样,他和他的环境共同把他逼上了绝路。
notion image
notion image
图片来源:《陌生人——柴静对话圣战分子》第二集《绝路》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dwMKOPPDpcg
图片来源:《陌生人——柴静对话圣战分子》第二集《绝路》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dwMKOPPDpcg
我们和圣战分子感到痛苦的底层逻辑又有什么区别呢?只是,无路可走的理由变成了没有越来越好的前途、买不起房、成为不了人上人。
人类相当擅长自我加害,因为一些主观的想法变得无比脆弱与偏激。但辩证地,一旦知道了我所认为的无路可走,只是在偏颇的社会情绪、极端的社会标准以及基因的作用下产生的观点。一旦知道了这一点,我的这份知道和我所认为的无路可走之间,就多了一些希望。当我觉得人生完蛋的时候,破罐子破摔式地问问自己,除了生命威胁,其他最坏的情况发生了,又能怎样?答案是物理上根本不会怎样。当我觉得无路可走的时候,心底也永远有声音在提醒我,那只是当下的眼界、思考方式让我觉得无路可走,并不是任何大脑装在我的身体上,都会觉得我当下的处境是无路可走,再换换视野、找找方法,也许新的路就会出现。

做一个“自私”的人

💡
被生活锤,但也要把该拿到的拿到。
最近非常喜欢Youtube博主MoneyXYZ的一条视频《学会自私后, 我的人生开启了反转》。他在视频里提到:
  1. 我们要先照顾好自己,才能更好地照顾好别人。(就像飞机上成人要先戴好氧气面罩,才能给小朋友戴氧气面罩)
  1. 建立好内在的正向激励机制,在外界条件不能左右的时候,不断获得内在奖励。
 
虽然社交平台上很多成长类博主都会强调“自私”是过好人生的第一步,但MoneyXYZ和我理解的自私的内核惊人的一致。我在7月写下这样一句话:被生活锤,但也要把该拿到的拿到。这句话,正是我建立内在正向反馈机制的基础,也是我这五个月最大的改变。
外界的环境足够恶劣,很多事情无法改变,而这,就是生活的真相,我要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向上生长呢?我写下了如下文字:
这个环境里我能得到的东西: 肯定能有的: 1. 还不错的薪水 2. 免费健身房,免费午餐晚餐 3. 医保 应该能有的: 1. 互联网行业数据分析能力 2. 行业内业务知识 3. 结识一些产品、研发、设计、运营同学 争取能有的: 更多的独处和思考时间
我想利用这些优势做到什么? 1. 好好保持身心健康,努力在身体素质和精神力上有所突破 2. 攒下一笔钱(如果未来被裁,可以有底气生活一段时间) 3. 积累基本的工作能力和通用的工作技能 4. 持续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情,并且执行落地,在行动中学 不要被什么影响? 1. 不要被绩效影响,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2. 不要往回看,不要做祥林嫂 3. 不要横向比,不要被peer pressure影响
现在看来,很多想法可能不完全正确,但大的方向始终是定了:我不会再去纠结命运给我的是好是坏,而是要充分利用当下的环境给我的一切资源,把我该拿到的都拿到。

保持行动,保持耐心

💡
当我不知道时,我得实事求是。
25岁可以定为我的“觉醒”元年,决心改掉原先影响我的最重要的错误,重新上路。
7年前,在我刚刚过完大学第一个学期的时候,就隐隐感觉到如果继续像高中生一样只是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,成为优秀的绵羊,人生可能或多或少快完蛋了。但此后大约6年的时间里,我都在心态上无比着急,却在行动上进步寥寥。就像一只猴子想要够到树上的果实,但它只是不断把头仰得更高更高,把手伸得更长更长,越着急越在原地打转。
过去的5个月里,得益于一个人安静地住着,我有更多的时间和自己相处,每天的日常就是:工作、阅读、打扫屋子、在这个偌大的城市里闲逛。在这个过程里,那些曾经看起来再也改不掉的缺点——过度悲观、知行不合一、随波逐流、无法完成自己设定的计划……都一点点松动了,我成为了更平和也更自信的自己。如今,我似乎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坎儿上——心态、身体已经逐渐调整,但未来的方向与愿景还不那么清晰可见。
当我不知道时,这意味着很多“让我知道”的要素还没有充分积累。我得加快步伐去积累这些要素,而不是对着结果要结果。在互联网行业,很多人把35岁当作职场的终结,活在和时间的赛跑里。但其实35岁正值壮年,如果本末倒置地只是想在35岁前快速拿到结果,最终的结局很可能是失去更多地健康、快乐,变得无比脆弱。因此,我希望能不断行动,但对自己更有耐心。着急并不会让我更快抵达远方,只有行动会。
 

最近在读在看在听的

按照分类以及我的阅读/观看/收听顺序,无排名。
【书】《海边的卡夫卡》
【书】《我用中文做了个梦》
【书】《邓小平时代》
【书】《人类简史》
【电影】《荒野机器人》
【电影】《还有明天》
【播客】《42章经》——这可能才是AI陪伴真正该有的样子

© Lara Dong 2021 - 2025